加密财富惹“杀机”:5 个月 22 起绑架,从业者该如何自我保护?

CN
链捕手
关注
9小时前

作者:Fairy,ChainCatcher

编辑:TB,ChainCatcher

你住在哪?你习惯几点出门?你是否在社交媒体上晒过加密资产?

这些看似无害的信息,正在成为现实世界中犯罪分子的导航坐标。随着比特币突破历史新高、加密资产进入主流视野,不止是机构在关注,暴力犯罪者也盯上了链上财富和链下的你。

绑架、胁迫、索币的暴力潮或许比我们想象中严重。

绑架风波引发政界关注

近日,一段视频在 X 平台广泛传播:法国加密交易所 Paymium 联合创始人的女儿与外孙,近日在巴黎第 11 区遭遇武装绑架未遂,四名蒙面歹徒突袭埋伏,试图将母子二人强行拖入一辆面包车。女子激烈反抗并夺下歹徒武器,引发混乱,路人介入后,绑匪仓皇逃离。

事件发生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甚至惊动了法国政界。法国内政部长 Bruno Retailleau 已宣布将于本周五紧急召集加密货币行业从业者,商讨如何应对针对加密企业家日益频发的暴力绑架威胁。

全球蔓延的加密暴力潮

这起巴黎绑架未遂事件,仅是加密行业正面临的一连串暴力威胁中的冰山一角。

根据安全公司 Casa 首席技术官 Jameson Lopp 创建并维护的公开追踪工具统计,截至目前,仅 2025 年前五个月,全球已记录至少 22 起针对加密从业者或其亲属的实体攻击事件。这个数字几乎追平 2023 年全年(24 起),且逼近 2024 年的总数(32 起)。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还只是公开披露的部分,真实数字或远高于此。

攻击并不限于某一地区。法国、巴西、香港、菲律宾......加密财富所到之处,暴力风险亦随之蔓延。我们整理了部分案件:

如何在生活中筑起安全防线?

链上地址暴露资产规模,社交媒体的发言透露活动轨迹,生活方式暗示经济实力。当风险从虚拟世界蔓延到现实生活,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真正的安全,始于意识,也落实于每一个生活细节。ChainCatcher 汇总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你从日常中建立起真正的安全防线:

  1. 低调是最稳妥的防护层

尽量避免晒出自己的资产、交易收益截图等。如果你是公开身份的KOL、交易者,建议将自己的链上地址“脱敏”,避免将身份与巨额资产直接关联。

  1. 不随意透露位置信息

很多人习惯在社交媒体发布“刚到新加坡”、“今晚在香港中环聚会”之类的内容,这会大大降低你被“精准踩点”的成本。建议延迟发布位置动态,避免公开常住地、出行路线和酒店地址。在参加行业会议期间,尽量对住宿和行程保密。

  1. 做好链上与现实身份的隔离

高净值钱包应尽量脱离社交身份关联。避免将 ENS 域名、地址简写、X用户名设置得过于相似,降低社交图谱被还原的可能性。

  1. 会面需谨慎,朋友也需验证

一些犯罪分子正是打着“商业洽谈”、“线下见面”旗号设局。在场外交易中,优选有监控的公共场所(如星巴克、写字楼大厅),提前告知朋友自己的去向,设置定时报平安机制。

  1. 把“家”设成安全系统的一环

考虑使用商业地址接收快递。安装智能门锁、摄像头与警报系统,不仅能提升警戒能力,也能在危险发生时形成反制手段。

  1. 安全意识,是家人间的“共识协议”

安全意识不应仅由个体承担。即使本人保持警惕,身边的家人、孩子或助手也应具备基本的防范意识,例如不在电话中透露位置信息或资产状况,了解如何识别钓鱼邮件和诈骗短信。对于高净值个体而言,往往整个家庭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攻击目标,因此全体成员都应接受数字安全与物理安全的基础教育。

  1. 预设紧急应对方案

如果你管理着较大体量的加密资产,建议制定“应急策略”,确保即使遇袭,也能阻止资金被快速转移。同时,与信任联系人建立“紧急暗号”机制,一旦被胁迫也能发出求助信号。对于高风险群体,可考虑购买“绑架与勒索保险”或聘请专业安保团队。

财富可见,安全无价

当暴力成为最原始的“私钥提取器”,再多的 2FA 也无能为力。我们早已习惯为资产设防,却常常忽视最脆弱的部分:自己的血肉之躯。

冷钱包可以保护财富,冷静的安全意识才能保住性命。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Bitget:注册返10%, 送$100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