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突然力推DeFi?全景了解DeFi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赚钱?

CN
11小时前
如果你仔细留意近期美国的新闻,会发现美国又开始有“小动作”了。不管是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主席保罗·阿特金斯,还是推动加密立法的议员们,近期频繁提及DeFi(去中心化金融),时不时就强调要“保护DeFi的创新”,甚至宣称“DeFi符合美国精神”。但对于我们这些“聪明人”而言,只要稍微认真研究一下美国不算漫长的历史,就能看穿这些口号不过是在“蒙混过关”。美国突然大力推动DeFi,背后肯定是因为这事“非常赚钱”。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DeFi背后的内容复杂且意义深远,对全球金融的未来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剖析DeFi,探讨它为何如此赚钱,以及美国力推DeFi的真正动机。

DeFi是什么?

DeFi,全称为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简单来讲,就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金融系统。我们对传统金融系统并不陌生,像银行、股票交易所、Paypal、支付宝等,都属于金融系统,其核心是为人们提供与钱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细分为三大类:
  • 记账服务:能够高效、可信地记录谁拥有多少钱,谁欠谁多少钱。
  • 价值转移服务:通俗地说就是转账,帮助人们把资金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
  • 风险定价与资源配置服务:这是金融的衍生业务,解决的是如何让闲置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比如,你的存款可以通过贷款流向有需求的人,他们支付利息,钱就能实现“增值”。
所有的金融创新,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去寻找更高效的工具来解决。那么,什么样的工具才算先进呢?答案是: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先进。就如同洗衣服,从手搓到智能洗衣机,再到未来的家务机器人,工具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效率也就越高。金融系统也是如此,先进的金融工具能让人们做的工作更少,效率自然也就更高。

DeFi为何高效?

DeFi之所以比传统金融更高效,主要有两个原因:
  • 自动化执行:DeFi将许多金融环节进行标准化,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减少了人工干预。
  • 账本统一:所有的交易、抵押、贷款、转账记录都存于区块链上,数据统一,公开透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可信度。
简单来说,DeFi就像一台“智能洗衣机”,只是它是一种更高效的金融工具。它的商业落地逻辑,和智能洗衣机的商业拓展并无太大差别。

DeFi的商业落地:与洗衣机销售系统的类比

智能洗衣机的商业拓展通常分为三个板块:总部、区域经理、经销商。金融系统的商业落地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分为中央、地方、离岸三大板块。以美国金融系统为例:
  • 中央板块:相当于企业的“总部”,包括美联储、CFTC、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等,负责制定金融战略,核心产品是美元。
  • 地方板块:类似区域经理,指美国各州的金融机构,接受中央的统一管理。
  • 离岸板块:类似经销商,指美国以外的用户和机构,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
无论是用户还是企业老板,最大的诉求都是“去掉中间商”,因为中间商会赚取差价,增加成本。美国的金融中央也有类似的目标:把所有用户资源集中到中央进行管理,减少对地方和离岸经销商的依赖。然而,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十年前的洗衣机厂商离不开经销商,无法直接将产品卖到偏远地区。

历史回顾:从手工金融到互联网金融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元作为一种“新产品”,需要黄金作为背书(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当时的金融工具非常原始,比如股票是用纸张印刷的,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纽约证券交易所(纽交所)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华尔街68号的一棵梧桐树下,因为那里比较凉快,适合进行交易。
由于工具落后,美国金融系统的管理能力有限,发展客户全靠地方经销商(各州银行、交易所、保险公司)。这些经销商靠手工记账,效率低下,经常出现丢钱、算错账的情况。1968年,纽交所因为交易量过大(日均1500万股,约15万笔交易)直接“瘫痪”,因为人工处理根本跟不上。
尽管效率低下,但经销商却赚得盆满钵满,地方交易所甚至让很多人一夜暴富。直到互联网技术兴起,情况才发生了改变。197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证券清算公司(NSCC,后更名为DTCC),引入了基于计算机的结算系统,大幅提升了效率。中央要求所有金融机构采用统一的结算系统,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效率提高了,出错的情况也减少了。
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移动支付等业务的发展,中央和用户都从中受益,但中间商的日子却不好过了。地方性金融机构逐渐被整合,纳斯达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最初是一家为地方交易所提供电子管理系统的私企,后来业务不断拓展,连接了全美交易所,最终在2006年被“收编”,成为国家级认证交易所。

美国为何力推DeFi?

如今,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去中间商化”,但离岸金融市场(全球2/3的美元资产)仍是一块诱人的“肥肉”。过去,美国无法完全掌控离岸市场,因为离岸银行规模小、数量多,且账本不统一,监管难度很大。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区块链上的所有交易公开透明,数据统一。Visa的CEO曾表示,美元稳定币的市场主要在海外,而非美国国内。Tether(泰达)的CEO也指出,美国国内金融效率已达到90%,引入稳定币的提升空间有限(至多到95%);但在离岸市场,金融效率仅为10% - 12%,引入稳定币后可提升至50%,潜力巨大。
因此,DeFi作为一种工具,其目标是收编离岸金融用户。美国通过主导DeFi生态(包括监管、基础设施、资产类型等),将离岸市场的控制权收归中央。例如:
  • 监管层面:由美国机构(如CFTC、OCC)主导。
  • 企业层面:美国通过收购(如Circle)或扶持听话的团队,控制DeFi生态。
  • 基础设施:传统银行和交易所作为托管人,参与DeFi基础设施建设。
  • 资产类型:根据即将出台的法案,链上资产将包括稳定币、数字商品、数字证券等。
  • 用户层面:传统交易所和券商也将参与链上业务,吸引更多用户。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过去美国对离岸市场的控制仅限于基础设施和用户接入,而有了DeFi之后,几乎所有层级都能被美国直接管理。DeFi不仅“去中心化”,更“去中介化”,削弱了中间商的利益,同时“去监管化”——但去掉的是其他国家的监管。

风险与机遇

风险

DeFi的普及将对离岸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迪拜、新加坡、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可能会像过去20年美国收编各州金融系统那样,逐渐被侵蚀。这些中心的银行机构业务量可能会大幅减少,因为日常交易、投资可能更多地使用稳定币而非美元。
此外,如果美国推出对加密友好的ICO(首次代币发行)注册流程,企业可能不再选择传统上市,而是直接发币融资。过去选择在港股或新加坡上市的小企业,未来可能会转向美股市场发行代币,以享受更高的流动性。这将导致离岸交易所的吸引力下降,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这些交易所的小股票。

机遇

在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顺应美国思路的企业将迎来机遇。以下是一些案例:
  • 稳定币:Circle(USDC发行方)从一开始就紧密配合美国监管,股价表现出色,尽管规模不如Tether(泰达)。Tether虽然反应较慢,但也在努力跟上。
  • 公链:以太坊通过协议推动股票上链,Solana则积极贴近美国政策(如在纽约举办年会),都在争取美国的支持。
  • 交易所:Coinbase从基础设施到资产层面都与美国深度绑定,推出了USDC并提供第三方托管服务。尽管其交易业务不如竞争对手,但非交易业务表现强劲,可能是收编市场的最大赢家。

投资建议

投资的关键是“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要选择顺应美国政策的企业,优先考虑那些“反应快”的公司,如Circle、Coinbase等。然而,从长期竞争来看,还是要考察企业自身的实力,包括用户规模、利润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结

DeFi,这个从自由中诞生的“懵懂少年”,如今已被美国“武装起来”,成为其金融战略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实现了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还在全球金融博弈中为美国扫除了障碍。在历史的舞台上,DeFi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我们不过是过客,唯有看清趋势,才能在这场金融商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听到这里的小伙伴,给你点个赞!这期内容虽然有些枯燥,但你已经看清了DeFi市场的本质。未来,它将如何影响你我?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合约交易强势平台!注册Bybit送50U+5000U储值返利!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