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稳定币竞赛:日本狂奔,香港审慎,新加坡理性

CN
AiCoin
关注
22小时前

美元稳定币主导的加密世界正被悄然打破,亚洲三强的不同路径折射出金融数字化的深层博弈。亚洲三大金融中心正以各自不同的策略拥抱稳定币时代。

10月27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内,日本金融科技公司JPYC Inc.总裁Noriyoshi Okabe宣布推出日本首个合规日元稳定币JPYC,称这是“日本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香港金管局的审牌团队正在逐页审核《稳定币条例》的首批申请,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官员则主持着讨论“项目Guardian”下稳定币跨境清算成果的闭门会议。

一、三张面孔:亚洲稳定币的三种路径

亚洲稳定币市场正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日本、香港和新加坡基于自身金融环境和战略考量,选择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日本采取的是“制度狂奔”策略

 2023年,日本国会通过《支付服务法》修订案,将稳定币正式纳入“电子支付工具”范畴。该法律要求发行方必须取得资金转移服务牌照,储备资产须以现金或国债形式全额托管,并接受金融厅的审查。

 JPYC的推出正是这一监管框架落地的首个成功案例。该稳定币由银行存款及政府债券作为资产支持,与日元保持1:1兑换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JPYC并非日本市场的唯一参与者。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和瑞穗银行计划通过MUFG的Progmat平台联合发行面向企业的稳定币。

 

香港则体现出“监管试验”的特点

 2025年5月2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获立法会通过,并于8月1日正式生效。该条例设立了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要求发行方必须向金融管理专员申领牌照。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明确表示,首阶段仅会发出少数牌照,并对申请人设下严格要求。

 

新加坡选择了“技术理性”路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2024年8月发布《稳定币监管框架》,明确规定仅限于锚定单一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可申请牌照。

 Circle与Paxos已成为首批获批的全球性发行方,分别推出锚定新元的USDC-SGD与Paxos SGD,两者合计流通量已突破5亿新元。

二、市场格局:从国内支付到跨境结算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正在迅速扩展,从最初的加密货币交易逐渐延伸至跨境支付、贸易结算等更广泛的金融领域。

 JPYC总裁Noriyoshi Okabe透露,已有七家企业计划接入这一产品。该公司还推出了专门用于发行和赎回代币的平台——JPYC EX,该平台严格遵循《犯罪收益转移防止法》进行身份与交易验证管理。用户可通过银行转账将日元存入账户以获得JPYC,也可将日元退回至提现账户。长期来看,JPYC野心勃勃,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实现10万亿日元的发行余额。

 在香港,稳定币制度与RWA发展形成了监管协同。在香港交易所推进的“数字资产结算通道计划”中,合规稳定币被设计为代币化资产的清算媒介,这种制度联动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数字资产生态。

 新加坡的“项目Guardian”由MAS牵头,联合星展银行、渣打银行、淡马锡控股及摩根大通,共同探索代币化资产清算与跨境支付。

该项目的最新阶段重点测试锚定新元稳定币在外汇即期结算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交易结算时间从传统SWIFT模式的2天缩短至数秒

三、监管挑战:在创新与风险间走钢丝

亚洲各经济体在推动稳定币发展时,均面临着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的挑战,各自的监管框架也呈现出显著差异。

下表比较了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的稳定币监管特点:

监管方面

日本

香港

新加坡

法律依据

《支付服务法》修订案

《稳定币条例》

《稳定币监管框架》

储备要求

现金或国债形式全额托管

100%优质流动性支持

同币种现金或短期国债

发牌制度

资金转移服务牌照

金融管理专员发牌

单一法币稳定币牌照

跨境考量

与新加坡、香港互通试点

与东盟市场技术兼容

跨境稳定币标准互认

香港金管局明确表示,对稳定币发行人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规管标准极高,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方面的要求几乎与银行或电子钱包机构看齐。

余伟文强调,“稳定币并非‘概念先行’,而须能解决真实金融或经济活动中的痛点”。

 日本的挑战主要来自技术层面和社会接受度。日本社会的现金文化依然根深蒂固,根据日本总务省2024年的统计,日本无现金支付比例仅为43%,明显低于中国的86%与韩国的77%。此外,企业端对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与成本可控性仍存疑虑。

 香港则面临特殊的政治经济平衡挑战。根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网信办指示蚂蚁集团、京东等企业暂停在港稳定币发行计划。这一干预反映了中央政府对“私人铸币权”的深度关切,以及对数字人民币战略地位的维护。

四、区域竞争与融合并存

展望未来,亚洲稳定币发展将呈现区域竞争与融合并存的格局,三至五年内将围绕多条主线演进。

 监管互认将成为区域合作的重点。日本与新加坡可能通过双边监管沙盒实现标准互通,而香港则尝试以港元稳定币作为区域结算媒介,与东盟市场建立技术兼容框架。

 同时,CBDC与稳定币的功能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稳定币正在成为各国央行探索跨境支付的“技术缓冲层”。日本央行、MAS与香港金管局均在研究如何实现CBDC与稳定币的链上互操作。

 此外,RWA驱动的应用深化也不可忽视。稳定币将成为代币化债券、碳信用、供应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清算工具,推动真实经济与区块链金融的融合。

从全球视角看,国际清算银行2025年度报告指出,亚洲稳定币市场年交易量已达2.4万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全球平均的两倍。美元稳定币仍占全球市场99%,但随着日元、港元与新元稳定币的制度化推进,亚洲在全球结算网络中的权重显著提升。

以下是亚洲稳定币发展主要驱动力的比较:

发展驱动力

日本

香港

新加坡

主要动力

立法护航

监管试验

技术理性

关键优势

制度先行

国际接轨

基础设施

应用重点

国内支付与贸易结算

数字资产与跨境金融

跨境支付与金融科技

区域野心

扩大日元结算影响力

制度中介角色

区域金融数据与结算枢纽

来源:AiCoin整理

业内专家认为,日本“凭借其领先优势和银行财团的势头,有望成为机构领导者”,新加坡很可能“凭借其吸引全球参与者的基础设施和监管透明度,继续成为创新中心”。而香港则“正在以企业为中心的应用中开拓自己的地位,而合规性是这些应用的重中之重”。

稳定币不再是边缘技术实验。JPYC的10万亿日元目标、香港的36份牌照申请、新加坡Whale平台秒级跨境结算,这些数字背后是亚洲对金融基础设施主导权的争夺。

日本狂奔、香港审慎、新加坡理性,这三种路径短期内不会收敛。决定未来格局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制度包容性、监管韧性与市场信任的复杂化学反应。

 加入我们的社区,一起来讨论,一起变得更强吧!

官方电报(Telegram)社群:https://t.me/aicoincn
AiCoin中文推特:https://x.com/AiCoinzh

OKX 福利群:https://aicoin.com/link/chat?cid=l61eM4owQ
币安福利群:https://aicoin.com/link/chat?cid=ynr7d1P6Z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