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散户投资者的需求并未消失;他们正在大量涌入现货BTC ETF

CN
2小时前

关键要点:


链上指标显示散户投资者处于沉睡状态,但ETF的管理资产正在增长


散户投资者持有大部分现货比特币ETF份额——无论是直接持有还是通过代表他们的投资顾问和对冲基金间接持有。


直接的散户投资需求可能处于休眠状态但并未消失,尤其是在美国以外地区,自我托管仍然至关重要。


普遍认为比特币(BTC)无法上涨,因为散户投资者的需求正在枯竭。链上数据似乎支持这一说法:小额钱包活动处于多年低点。但这真的是全部情况吗?


也许散户仍然存在,只是我们不再关注的地方。在这个周期中,散户需求的大部分可能通过传统金融渠道流动:现货ETF、养老金和经纪账户。如果将ETF视为散户,这可能会改变对比特币市场的理解。


自2024年1月美国推出现货比特币ETF以来,比特币已进入那些由于缺乏技术信心或不愿意管理自我托管而可能从未直接持有比特币的客户的投资组合。


机构也购买ETF以获得监管清晰性和会计便利性。其中,投资顾问和对冲基金是最大的ETF持有者,代表散户和企业客户管理比特币敞口。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金基金也在介入,不仅持有BTC,还为其客户提供敞口。


总体而言,ETF股东现在拥有约1350亿美元的比特币。


根据彭博分析师Eric Balchunas的说法,投资顾问占据了通过13F文件报告的210亿美元资产的近一半——这是总ETF敞口的一个增长子集,现在约占所有ETF持有量的20%。对冲基金紧随其后,持有价值69亿美元的ETF份额(约83,934枚BTC),其次是经纪公司和控股公司。


CoinShares的报告补充了细节:高盛在金融顾问中领先,投资18亿美元,而Millennium Management在对冲基金中居首,投资16亿美元。


将ETF流动视为纯粹的机构行为是很诱人的,与小额散户钱包积累比特币的熟悉形象形成对比。从这个角度看,是的——直接的散户需求几乎消失了。


正如Bitwise研究主管André Dragosch对Cointelegraph所说:“根据我们的计算,2025年迄今为止,散户一直是比特币的主要分销者。同时,公共公司以及基金和ETP一直是2025年比特币需求的最大来源。”


然而,Dragosch补充道:“确实,散户参与也通过ETP/ETF大量表达,因为这些投资工具仍然以散户为主。这在美国最近的13F文件中很明显,仍然表明美国现货比特币ETF中的散户投资者比例接近75%。”


因此,如果BTC ETF份额的最终持有者是散户客户,可能是时候重新考虑链上数据的解释了。这可能是比特币市场的新现实:新的散户需求更愿意将其比特币保存在经纪账户中,而不是自我托管钱包中。虽然这与比特币的原始理念相悖,但这种方法吸引了许多仍然相信其投资理论的人。


现货ETF的爆炸性成功是散户兴趣的证据,即使它没有在链上注册。根据彭博的报道,贝莱德的iShares比特币信托(IBIT)已经产生的收入超过了其旗舰S&P 500 ETF(IVV),这绝非小众现象。


然而,即使有ETF需求,比特币的价格仍然承受压力。


正如CryptoQuant的图表所示,2025年1月,比特币的表观需求达到约160万美元,是ETF和策略流入总和的两倍。如今,随着ETF流动稳定,这一数字已转为负值,降至-857,000美元。


换句话说,即使有ETF,当前的流入也不足以抵消持续的流出。市场可能需要一个重大催化剂,例如利率下调,以重新点燃需求。这样的触发因素将主要使机构及其客户受益,他们现在在比特币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法国加密货币交易所Paymium的战略总监Alexandre Stachtchenko承认了这一转变:“最终,散户将不得不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这是我长期以来的信念。”


然而,他澄清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的散户需求会消失。虽然美国的富裕投资者可能会选择通过贝莱德及其同行获得敞口,但像尼日利亚或阿根廷这样的地方的散户参与者可能会继续直接购买和持有BTC。


因此,也许直接的散户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安静了。在合适的条件下,它仍然可能重新出现。


相关推荐:美国党初试啼声,马斯克的政治加密秀刚开场?


原文: 《 比特币散户投资者的需求并未消失;他们正在大量涌入现货BTC ETF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ad
出入金首选欧易,注册立返20%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