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因“知道”而改变,人因“触动”而改变|改变的起点,从来都不是“道理”!
早上看到金马兄 @jinma_li 新公众号《赤兔金马奖》发布了下面这段文字,一下子就被击中了——
“人不因‘知道’而改变,人因‘触动’而改变。”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点破了无数人的困局。
别再以为“认知”能救你!
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知道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无法靠理性驱动自身;
1️⃣理性认知和情感驱动之间的巨大鸿沟。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知道一个道理,比如“要早睡”、“要运动”、“要理财”,只是大脑的逻辑理解,大脑理性接受了这个观念;
你以为接受=做得好?
错!
人类并不是靠逻辑驱动的机器,我们的大多数行动是由情绪、感受、潜意识驱动的。
我们我们人生大部分阶段,大部分人,都是“知道得很多,做得很少”。
2️⃣“触动”是一种情绪驱动的启动机制:
“触动”意味着某个时刻你被情感击中,产生内在的共鸣、危机感或热血感,从而不由自主地想要行动。
比如:
听别人亲身讲述戒烟成功的故事,远比看100条戒烟危害的新闻更有力量。
见到一个自己特别佩服的人,可能会激发“我也想变成那样”的冲动。
我之前推荐给大家两本书《空腹力》和《为什么要睡觉》;这两本书从无数医学临床案例和人类的身体结构以及横向纵向对比深度剖析,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讲述的事情很重要,以及你不这么做的问题会有多严重;
所以看书和看短视频的区别就是:
看短视频你只能“知道”某个知识,但是看书,你可以真正的“触动”你的神经系统,人类这种趋利避害的动物,产生行动必须要让他感受到极大的好处和不做的极大的危害;
3️⃣触动源于真实连接
为什么要“去见人”:知识的落地要靠人和人的连接来传递温度、建立共情,否则只是冰冷的信息。
前几年行情不好的时候,我去了很多城市,见了很多行业和非行业的朋友,主要就是感受大家的能量场,以及建立一定的链接,
我喜欢线下见到同频的朋友的感觉,大家见面信任感提升是很高的,而且如果对方能量场比较强大,是很容易给你力量的,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我之前写过一篇:《【我为什么持续不断的输出思考观点】做好这件事可能帮你逆天改命》里写过:
有效的价值碰撞会带来极好的链接和人际网络,以及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是持续不断的输出,你可能永远无法找到如此多的,数量惊人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充满好奇心和激情的人,可以随手找到,随时接触,随时沟通,甚至还可以发展为朋友的人。与此同时,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并且慷慨地展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考过程,可以通过和他们的沟通,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新知,开拓眼界。
原推文:https://x.com/btw0205/status/1667021186616918016?s=46&t=1fmViEEp4ahAv6QgAcIA2g
知识不缺,但深度连接和情绪共鸣很稀缺。
总结一下:
改变,源自神经网络的“重写”;
知识我们从不缺,缺的是一种让我们真正“动起来”的东西。
那种东西叫“触动”——
它来自一段书中痛彻的案例、一位真实而强大的个体、一场让你汗毛倒竖的深度对话。
所以我认为我们最容易改变自己的方式只有两个:
一是真的沉心去读书,二是真的开放自己去见能量场强大的人;
当你在现实中被“人”所打动时,你的神经元会模仿、记忆、固化某些行为模式——
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与改变。这种“内化”过程,是课程、文章、视频很难取代的。
如果我们想真正改变什么,应该少问“我知道了什么?”,
应该多问——“我最近,有什么让我彻底被震撼、被感动、被惊醒的吗?”
现在开始就多问下自己:“我最近,有被什么人或事,真正地、深刻地触动过吗?”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